■本報記者 徐敏
  ■調研沉下去,問題浮上來,調研組聚焦12個重點問題,對全市基層發展和現狀進行大盤點
  ■“把街鎮和居村的工作重心,真正轉到服務和管理上來”,新基層發展路線圖勇敢“動奶酪”
  ■“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全市正形成合力,抓推進促落實
  明確要求
  集中力量扎實推進社會治理創新
  市委書記韓正擔任“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課題組組長,帶頭深入區縣、街道、居村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基層幹部群眾的意見建議。相關市委副書記、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分別擔任副組長,全市抽調41人,組成4個調研組,由擔任過區委書記、對基層社會建設有實踐經驗的同志分別擔任4個調研組組長。調研從街鎮、居村兩個層面入手,分中心城區、城鄉結合部和遠郊三類地區,圍繞基層體制機制、基層隊伍、基層綜合治理、基層服務保障四個方面展開。
  整個調研歷時近一年,共分三個階段。韓正先後主持召開了20多個專題會和座談會,聽取調研組成員和專家學者、街鎮居村一線幹部、社區工作者的情況彙報和意見建議,併在調研的不同階段,對方案制定、問題聚焦、對策研究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在2月26日市委部署啟動“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一號課題的會議上,韓正說,要集中力量、扎實調研,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基層首創,摸清情況、理順思路、拿出政策舉措,真正解決基層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扎實推進社會治理創新。
  從2月底到7月中旬,按照“放開放開、再放開、找準基層社會治理難題和群眾需求”的要求,四個調研組深入全市17個區縣和街鎮、居村調研,共調研走訪152個街道鄉鎮、228個居村,座談訪談4745人;
  從7月下旬到9月底,按照“聚焦聚焦、再聚焦、切實提出解決問題對策舉措”的要求,4個調研組聚焦12個重點問題,聯合市相關職能部門深入開展研究,提出初步政策方案;
  從10月份開始,按照“政策意見重在求實,突出操作性”的要求,市委辦公廳、市委研究室會同4個調研組和有關方面反覆研究論證,集中開展成果彙總轉化。
  深入調研
  瞭解基層所盼提煉基層首創經驗
  大型居住區的居民辦事咨詢便捷嗎?老小區被物業“拋盤”怎麼辦?街面亂設攤頑症能根除嗎?廣場舞大媽與周邊居民的矛盾誰來解?……發生在基層社區的世相百態、紛擾矛盾,看似“一地雞毛”,實則關乎百姓安居樂業,關乎社會治理之基。
  “圍繞一號課題,調研組和市裡召開的相關座談會,我參加過近20個,可見這項課題調研之深入。”靜安區靜安寺街道黨工委書記胥燕紅告訴記者,調研組不但到區里、街道開座談會,還深入居民區,到居委幹部、樓組長、社區黨員群眾中聽意見,跑到街道的窗口服務單位聽群眾反映。
  原本,四個組的調研方向各有側重,並對口幾個區縣。後來,為了把各自的“子課題”做得更扎實,各調研組之間相互“串門”。
  胥燕紅說,“雖然與靜安區對口的是第一調研組,但其他組也到我們這裡來調研,著重瞭解我們在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網格化管理等方面的探索、成效和困惑。”
  參加過20個座談會的胥燕紅,儘管忙,但忙得高興。“課題組真正沉入基層,把我們的所想、所慮、所盼提出來;還註重瞭解基層創造的經驗做法,總結提煉,吸收為課題成果的一部分。”
  第二調研組組長、上海久事公司黨委書記龔德慶,曾在多個區縣擔任過領導,對基層情況原本就十分熟悉。但此次調研,讓他和組員獲取了更多新鮮、直觀、豐富的一手材料。比如,居委會要敲的圖章多達四五十個,而許多章根本不該由居委會來敲;市中心有的街道,忙於招商引資,影響服務,疏於管理。“越是深入調研,越是有了改革創新的緊迫感。”
  11月中旬,一號課題相關文件征求意見稿下發各區縣、相關部門征求意見,共收到意見762條,經過逐條研究,最終採納了402條。
  此次課題調研還註重聯動協同,凝聚各方智慧:各區縣組建了專題調研組,主動對接市委一號課題;市級職能部門積極開展專項政策研究,與課題組保持高度互動;專家學者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課題組還從6月份起,通過12345市民服務熱線、市長信箱、“中國上海”門戶網站和紙質媒體等,發動社會公眾積極發表意見,全面集中民智。
  專題研究
  盤點全市基層發展之問題和難點
  調研沉下去,問題浮上來。
  基層工作就像“萬花筒”——
  有五彩繽紛。凌雲街道梅隴三村“綠主婦”們,從關註環保、公益,到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成為小區自治管理的當家人;延吉街道“睦鄰中心”,用豐富多樣的活動把小區居民吸引到公共空間,社區的生態悄然改變。
  有推陳出新。靜安區率先探索建立社區工作者隊伍管理體系;徐匯區在區、街鎮、居民區三個層面構建區域化黨建聯盟;金山區各村全部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
  有酸甜苦辣。居委會承擔的行政任務過多,有人形容,“上面水龍頭在放水,街道是個筐,居委是個缸。筐里的水流到缸里,缸里盛不下,水漫金山”。而開展社區共治,基層社區“一頭熱”,駐區單位和相關社會力量“一頭冷”。
  有啼笑皆非。為了與“上面”對應,有的街道有20個科長,約10個科長是“有長無兵”。許多居委會深受“敲章”之苦,敲的章里居然還有“傢具以舊換新,證明舊傢具是我家的”之類。
  調查階段,大家解放思想,打開思路,查找問題,“放開放開、再放開”;而專題研究階段,則需要“聚焦聚焦、再聚焦”。
  如何聚焦?目標明確。哪些是基層最急需解決的問題?群眾對基層服務管理有哪些迫切需要和突出意見?哪些問題現階段可以統一設置改革路徑?哪些需要確立指導性意見,讓基層明確方向?
  “萬花筒”里的紛雜“碎片”,經課題組梳理提煉,形成對全市基層發展和現狀的大盤點:
  ——街道體制機制存在不適應。街道在城市建設管理特別是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中缺乏參與權、話語權,影響社區公共資源合理配置;一些街道還在樂此不疲做“份外事”,比如,招商引資;街道部門設置存在著與上級條線部門簡單對應、職能重覆交叉等問題。
  ——居民治理體系存在不適應。居民區黨組織領導和協調區域內各類自治組織的功能發揮不夠; 居委會承擔的行政任務過多,有的居委會行政性事務占據了85%以上的精力;居民參與社區治理願望不強,參與的多為老面孔,難以吸引年輕人和白領階層。
  ——城郊結合部和遠郊農村治理體系存在不適應。特別是隨著本市鄉鎮撤並、舊區改造和大型居住區建設的大規模推進,郊區出現了一批大鎮、大居,管理方面存在不少新矛盾。例如,不少大鎮已經達到小型城市的規模,常住人口超過20萬、甚至30萬,但資源仍基本按照原來的鎮級建制配置,管理服務難以到位。
  ——基層社區治理的保障方面存在不適應。中心城區居民區黨組織書記年齡趨於老化。背後的主要原因是薪酬待遇較低、發展空間狹窄,年輕的乾不長。而基層社區隊伍身份複雜,總共有機關行政人員、事業編製人員、社區幹部、社工、協管員、聘用人員、部門派駐人員等七大類,僅協管員隊伍就有四類20餘支,管理多頭、政出多門,待遇不同,忙閑不均。村幹部隊伍中後備人才缺乏。
  此外,課題報告中還指出了多元主體參與社區共治方面存在不適應,基層治理的法治化方面存在不適應等情況。
  參加征求意見座談會,寶山區顧村鎮黨委書記瞿新昌看了這份課題報告和相關文件征求意見稿後,感覺“很貼心,很真切,直面問題,不迴避矛盾。用的都是我們基層幹部看得懂、能意會的話語。針對性、操作性強,讓我們基層幹部幹起來有方向、有抓手。”
  成果形成
  讓基層更加有職有權有物有人
  上海基層發展“全景圖”描繪出來了,重點問題“透視圖”也清晰呈現,怎麼設計新的路線圖?
  課題組最終形成了“1+6”文件,包括《關於進一步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的意見》以及深化街道體制改革、完善居民區治理體系、完善村級治理體系、深化拓展網格化管理提升城市綜合管理效能、組織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等6個配套文件。
  課題成果形成中,找準切入點和落腳點——
  街鎮和村居,是基層的兩個層面,承擔著具體而繁雜的任務。要把街鎮和居村的工作重心,真正轉到服務和管理上來。民生服務、常態管理資源等進一步下沉基層;區域經濟發展、城市規劃和建設等職責上收區級統籌管理。
  下沉,為群眾提供精準、優質、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務。改革後,街道新的機構設置從原先“向上對口”,轉變為更多地“向下對應”,內設機構由原有的11個至15個精簡為8個。街道做強“六中心”——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社區黨建服務中心、社區綜治中心,把機關工作和服務推向窗口化、平臺化。
  上收,讓街道心無旁騖,真正把工作重心回歸到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來。“取消全市街道招商引資職能,街道運轉經費由區級財政保障”,就是一項重要舉措。同時,各區縣也要加強統籌鎮招商引資,鎮要進一步增強搞好公共服務和管理的職能。
  凡涉及“動奶酪”的大動作,統一思想並不容易。
  聽取基層意見的座談會上,街道是否應統一取消招商引資職能,成為重點議題之一。“街道招商引資,這些年弊端越來越凸顯,與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不符,與百姓對基層加強管理和服務職能的要求不符;街道招商引資‘局部有益、整體受損’,應下決心取消……”道理越講越明晰,“全面取消”的決定落地,成為一項硬任務。
  課題成果形成中,關鍵是梳理出基層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各個突破,讓基層更加有職有權有物有人——
  如何加強基層黨的建設?相關文件中進一步明確基層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優化調整區域化黨建領導體制,加強居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明確“對就業年齡段居民區黨組織書記實行‘事業崗位、事業待遇’。退休聘用的居民區黨組織書記,按照同工同酬原則,逐步提高其工作津貼水平。”
  街鎮苦惱“責任無限、資源有限”?那就進一步下沉管理資源、執法資源,做實街鎮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通過賦予街鎮在城市綜合管理中的協調指揮權、考核評價監督權、人事考核和徵得同意權,使街鎮的派單權和牽頭處置權等得到落實。今後,“條”上的幹部要提拔,“塊”上的街鎮幹部如果“搖頭”,提拔便無望了。
  居村工作吸引不了能幹的年輕人,已青黃不接了?上海建立統一規範的社區工作者職業化體系,拓展職業發展空間,按照“人均收入高於上年度全市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的原則,合理確定社區工作者薪酬標準。
  郊區大鎮、大居人口膨脹,“小馬拉大車”力不從心?根據文件要求,條件成熟的,析出街道;條件尚不成熟的,做實基本管理單元;加強鎮管社區,探索在鎮與居委會之間設立社區黨委和社區委員會。
  ……
  2014年上海市委一號課題已經交出答卷。而“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目前,全市各方面正形成合力,抓推進促落實。
  上海基層社區的萬花筒里,將織出更多繁花似錦,春意盎然。  (原標題:如何讓基層“為之一振,眼睛一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51nera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